《长征》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14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征》观后感 篇1“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看完了《长征》这部电影,林伯渠的这首诗萦绕在我耳旁,心中感慨万千。
电影中讲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一边要抵抗敌人的疯狂追击,一边要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凭着惊人的毅力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甘肃会宁地区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幅幅浴血奋战的画面让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难。相比之下,平日里连一点长路都不愿意走,吃不了苦的我们真是自惭形秽。
长征途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那些互相帮助、亲密团结的瞬间,那种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都给我深深的震撼。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位十三岁的小红军在随部队前进时捡到一袋干粮却掉进了河里,她没有告诉战友们,反而用野菜塞满了腰袋。不久后,她便因饥饿难耐倒下了,战友们了解情况后纷纷拿出干粮给她,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走完了长征路。
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充满艰难困苦的,但最终却胜利了。这不仅是因为红军战士团结与坚强,像一根无法斩断的麻绳紧紧拧在一起;更因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和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了革命的胜利一往无前。这也不禁令我想起了一句话:“木叶飞舞之处,火亦生生不息。”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勇往直前必能战胜困难。
穿越历史的长河,祖国今天的和平稳定离不开革命先辈们的付出和牺牲,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长征精神”,更应该以此激励自己刻苦学习,发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为祖国繁荣富强、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征》观后感 篇2正烦躁地按着发酸的腿,边按边抱怨着。看着桌子上乖乖趴着的帽子,又回忆起了那天的所见所感……
在周五那天,我们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举行了一次远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让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出发当天,带上统一的白帽子,望向初三班级的窗户——他们正羡慕地望着我们,我们的心里又是一阵得意。
终于,队伍的长龙开始移动了,同学们都压抑着心中的激动,愉快地踏上旅途。
途中同学们又说又笑,浩浩荡荡的队伍在街中走着,吸引得不少人朝我们行注目礼,在这些围观的人群中发现了许多老人们的身影,他们正用既羡慕又欣慰的目光看着我们。
本以为可以一直这么愉快地走着,没想到过马路时需要快速地跑,跟紧队伍。这大大减弱了我的忍耐力,不到一半的路程,我就累得气喘吁吁,与同学们谈笑的兴致也没有了,只是忍耐地走着。
浩荡的队伍向武警中队移动。
在那里我看到了武警们训练,也看到了他们的宿舍,一张张被子叠得像砖块一样,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佩服,从那里走出再一次看到武警们的训练,突然在心里自嘲:“常抱怨学习累,那算什么呀!”
回来的途中,我们基本上走的是山路,脚下已经被石头磨出一个个泡,不得不偏着脚走。腿软了,走不动了,只得扶着路边的墙,愈来愈热的太阳晒得人头晕目眩,只是毫无知觉麻木地挪着脚步,因为疼,每走一步仿佛都看到了长征时每一位战士的神情,每一位战士的背影。远足开幕式记得老师曾经说过,这次远足路程不及长征的八百分之一,这就坚持不了了?仅有的一丝没有被疼痛吞噬的意识告诉我,要坚持下去!
一路上,我们唱着军歌,从未断过,因为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即使再累,也要一直歌颂祖国,一只大声唱下去!
现在,我懂了那些老人的目光,他们羡慕我们年轻,他们期待我们的成长,他们欣慰,国家可以拥有如此的栋梁,他们为我们骄傲!
《长征》观后感 篇3长征,我们都意想不到有这些悲惨的事情,都过去了。但是,我们没有参加进去,根本不懂得长征的危险、可怕、伤亡……这些都是我们没经历过的,可是,这几天又让我们的心想被抢捅过似的。一幅幅让人觉得很残忍的画面。就在王瑞在老年期时回忆起时,他有开心的回忆也有悲惨的回忆,这些都刻进了的心里。
不久前,思品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那就是:《我的长征》。看完后,我感触很深。和我们一样小的王瑞,童年却不堪设想,他的童年是多么的悲惨,多么的可怜,却没有一点像童年,但是虽小的他却参加了红军。小小的他却成为了红军中的一个小干部。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次打战他居然打死了好几个人呢。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王瑞被毛泽东救起。战争给王瑞内心留下了创伤,但他依然坚定着父亲和连长说过的话,“跟着走!”跟着走的王瑞随着红军的胜利转折,从痛苦和阴影中更加坚强勇敢起来,但他又在红军过彝区、强渡大渡河中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继续长征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悲痛激发了王瑞和红军战士们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抢夺安顺场渡口的泸定桥。飞渡大渡河,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轻轻地为“瑞伢子”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王瑞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
许久没有被感动的心又一次汹涌澎湃,不是被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也不是被生死离别的哀伤。是被一种精神,一种毅力。不惧枪林弹雨、忘却生死哀伤,为了心目中的那个希望,跟着共产党走,这就是解放、抗战年代千百万穷苦百姓心中唯一的希望。为了这千百万众生的希望,
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许过于安逸的生活使我们忘记了些什么……七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瑞娃子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又回到了当年战斗的地方……
《长征》观后感 篇4每当听到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看到红彤彤的五星红旗,我便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艰苦的长征,眼前浮现出红军因为饥饿而摊倒在地的情景。
长征,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结束,一共两年,红军一个个饱受磨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能吃上一些野菜已经不错了,而这样竟然持续了两年。这段历程绝对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
光阴似箭,转眼间长征已经 70 周年。长征是中国史上最美的诗篇。生机勃勃的小草对红军说:“用你强壮的身体走过 25000 里”,鲜艳的花朵说:“用你的生命为祖国贡献力量”。
几十 ……此处隐藏4882个字……不可思议的火爆场景;是一部战争巨制,在整部影片中,音乐赋予了电影更为激荡的艺术气质,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柔情,用豪迈而富有生命的音律谱写了湘江战役的英雄主义情怀。这样史诗级的音乐,出自外表优雅美丽、温柔似水的居文沛担任作曲及音乐总监用音乐震摄心魂……6月29日,英雄史诗级巨制电影《血战湘江》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新闻发布会,主演保剑锋、王霙、董勇、王大治等,作曲及音乐总监居文沛出席了“高品质 硬口碑”的“强悍”新闻发布会,与大家分享台前幕后的创作心得。
赞美、荣誉、大奖……让居文沛同时也深深思考着一个深刻的艺术命题:如何用音乐、用表演,去传递自己对于战争与生命的理解?“人的生命短暂,但对于生命的思考是无限的。杰出的战争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战争场景的残烈,更呈现深刻的人性,在战争这种极端的环境下,人的智慧、精神和力量都是一种极致的爆发,艺术家要以不同的哲学思考来呈现。”无论是早已被奉为经典的《辛德勒名单》,还是情怀与视觉双重震撼的《拯救大兵瑞恩》,抑或是在20xx年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血战钢锯岭》,这些作品都注入了艺术家对生命与人性的思索。居文沛表示,自己未来会将内心的哲思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在不同形态的作品中。
有人说,颜值可以以一敌十,集作曲、演戏等多领域才能于一身的美女作曲家居文沛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也有人说,这样优雅柔美的外表下,竟然有一颗不输男儿志的心!或许这就是居文沛多变迷一般的艺术魅力所在。
《长征》观后感 篇12星期天,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历史影片——《我的长征》。
长征途中,能和自己的战友一起抗战是快乐的;当你的亲人相继牺牲时,又是痛苦的。正如影片开头那一位老人所说:“长征,是我一生当中最快乐的,也是我一生当中最痛苦的时光。”那位老人正是影片中的主人公——王瑞老人。
长征时,王瑞才十几岁,他的一家:爸爸,姐姐,姐夫都参加了长征,他的姐姐是一名护士。在一次渡江时,遭遇敌军突击,上有飞机突击,地有坦克追袭,当时场面惨烈,王瑞的父亲不幸牺牲了。我军损失惨重;垂头丧气地回营了。第二天,王瑞来到楼上,碰见了毛主席,毛主席让王瑞帮他梳头,王瑞看自己的双手乌黑,正要洗手,毛主席却说:“不用洗了。”王瑞一边帮主席梳头,一边和主席闲谈。当毛主席问王瑞父亲在哪儿时。王瑞一时没忍住,他哭着告诉主席,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毛主席忍住悲伤把他搂在怀里,并让人买了点东西给他吃。后来,她的姐姐也牺牲了。亲人的离去更激起王瑞的斗志,他的姐夫当时是第一批进攻泸定桥的战士。当时,泸定桥只有13根铁链,没有一块木板,场面惊心动魂,只听见子弹与铁链“砰砰砰”的撞击声。会场一片寂静,大家都沉浸在紧张地战斗中,心不时的就在一起,大家都在为桥上的战士担忧。不幸还是发生了,王瑞的姐夫也中了几粒子弹,最后也牺牲了。他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王瑞在硝烟尚末消散的泸定桥定定地站着,毛主席走过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王瑞擦干眼泪,望着主席坚定地说:“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止我们的呢?”
画面从此定格在我的心中,王瑞老人的一家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酒热血的爱国之情深深震撼了我,我想和一起观影的同学们一定会和我一样吧!我们深知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就让我们接过央辈手中的旗帜,共创美好的祖国!
《长征》观后感 篇1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我读到毛主席的这句诗,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行军二万五千里的红军。虽然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年了,我们的生活也日益美好,但我们始终也不能忘记这次历史的重大变革——因为长征,民族的战争才得以胜利;因为长征,新中国才得以成立;因为长征,我们才有今天美好的生活……
长征带来的不仅仅是胜利,还是一种对华夏儿女精神的洗礼。长征犹如一座丰碑,永远地屹立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激励我们不断前进!
七十年前,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红军不得不踏上了长征之路。两年多的艰苦历程:爬雪山,过草地,走泥丸……红军经历了太多太多风吹雨打,但是雪山的严寒,草地的荒凉……依然不能阻止红军的前进。尽管肉体上受尽了折磨,但是精神却始终没有被压跨,多少次饿倒了,多少次累晕了,可还是挺过来了。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强的信念:“一定要胜利!”尽管没有精良的武器,没有良好的生活,但只要信念还在,一切皆有可能!
“两万五千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而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肯定,一种对民族伟大精神的见证。如果没有对祖国的热爱,没有坚强的信念,哪能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走完?!长征路上充满了危险,就好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所经历的八十一难,但红军经历的岂止八十一难?!过草地的饥饿,过雪山的艰险,岂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唐僧师徒取得是真经,而红军所获得不仅仅是胜利,还有在长征磨练出的精神:团结,坚强,爱国……这也许就是红军胜利的法宝。这种精神对自己,对后代,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沐浴着新世纪灿烂的阳光,我们身上扛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过去,长征使我们的民族胜利;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让我们的祖国领先在世界前列!
《长征》观后感 篇14长征五号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有了长征五号后,中国在空间站的建设上就有了得力的运载工具,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中国的登月工程的意义更为重大。
事实上,欧盟空间组织提出建立国际月球村的设想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人类必须首先征服月球,在月球上逐步地适应与我们的母体——地球非常不同的生存环境并长期生活下去,然后方能在月球上构筑前进基地,这是向深空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如果我们连自已最近的邻居都搞不定,奢谈火星探索究竟又有多少意义?
虽然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坚韧不拔的“胖五”却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还能够与其他家族新成员共享其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新一代运载火箭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从国家最高层面规划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发展,尽可能多地采用通用技术,降低研制成本。”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
比如,“胖五”用到的推力大、比冲高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曾被外国专家认为“(中国)能设计出来,也不可能制造出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各个不同构型火箭共用的基础动力装置,在之前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中,都有过出色表现。再比如,“胖五”先进的“新三垂”测发模式和全三维数字化设计也都率先在长征七号上进行了成功应用。
不仅如此,长征五号还推动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我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