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信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9:23:00
初二信息教学反思

初二信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信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信息教学反思1

电子邮件是目前最具效率的通信工具,其速度快、全球通、费用低的特点使其使用的越来越普遍。电子信件的内容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掌握电子邮件的收发,使其方便、快捷的进行信息交流,无疑对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带来了很好的途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让学生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我们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处理的实践技能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正确信息道德和法律法规观念。

教育要以德为先,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现象。如何采取措施防范,应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人所需新型人材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信息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社会这一基本点。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探索,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使用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才能自觉抵御网络上的不健康、不道德因素,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既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初二信息教学反思2

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说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论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作乡未来信息时代的需要了。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种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这里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演化到分层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后,都有自己发挥才能的空间。

一、分层教学前的准备: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实施了分层教学已有一个学期。在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之前,我曾经思考过,分层教学应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认知过程,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所以上课之前的充分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呢,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哪两手呢?

1、学生的分层准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的差异在于先前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首先,要有的放矢,做好课前摸底准备,这对每学期的新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让我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方便的一件事情。那怎么个摸底法呢?在全一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在课时的安排上是足够的,所以要舍得花上一两节的时间和学生交谈,做一些调查。调查的形式可以是调查表、集体讨论、个别聊天、谈心之类的,并且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到:你是什么时候接触电脑的?家里有电脑吗?电脑上有哪些东西啊?平时上过网吗?有没有参加过计算机的培训或者竞赛啊?下面是我进行调查后的一个小小的统计表:

接触过电脑家里有电脑有上网上网干什么参加电脑培训或竞赛

接触过电脑家里有电脑有上网上网干什么参加电脑培训或竞赛2003853聊天12004301228聊天、游戏22005422042聊天、游戏6(平均班级人数为60人) 调查虽说只是一个基础,但至少给了我不少的参考价值,这就和后面的备课分层有了一定的联系。在图表的参考下,我就暂且可以把学生分为特长生,普通生和急需帮助的学生。

2、备课的分层准备:

备课的思路直接关系到你上课质量的好坏,一堂45分钟的课往往要花上我7、8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份满意的教案,有时还要好些天收集资料后才能完成,有了大量的试题做基础,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地提高教学质量。

有了前面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层,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就更明确了(大前提,特长上要对基础知识已经了解的透彻,而且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也是需要你进行课前调查摸底)。对于特长生,我就寻找一些在竞赛类,具有开发智力,超出课本之外的知识,但是,不能太难,特别是一些自己心里都没谱的题目不宜拿来当作学生的作业或者习题,没必要,这样反过来被学生问倒了;对于普遍的普通生来说,我对问题的设计就大致没有脱离课本,像课后的习题可以当作是课堂中的小练习,但这部分学生还要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也应该适当的加些提高型的练习,象课本中的“想一想,练一练”之类的题就可以交之完成;最后剩下的那一批学生的大前提是一般没有接触过电脑,所以在刚上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不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需要帮助,如何帮助呢?一个,我是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们补补差,先让他们从最基本的怎样使用鼠标学起,当然这要安排的妥当,不能太占用他们的时间,也不能让他们没有收获而回。这样,在统一上课的过程中,不至于连最基本的也不会,在那里干瞪眼;另一个,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把先前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操作加以重点,但这些学生中也不乏能出现天才型学生,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使“之”不漏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备课中的练习的设置也是相当基础型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法,利用他们课余时间让特长生和普通生结成友好对子,同是上课时也有意地让特长生和普通生相邻,给他们的学习提供最有利的便利条件。

有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后,给我的备课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一个课时的备课相当于三个课时,但最终还是很好的为分层上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上课分层的大前提是有一个较好的机房条件,至少能让学生分组操作。因为如果穿插座位后,会让一些处在第三个层次的 ……此处隐藏9777个字……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可以从认知、操作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有: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教学结束后以哪一项作为评价的重心,从而布置学生书面或者上机练习要求。

8、写心得

实际的课堂教学很难完完全全地按备课计划去进行,因此写心得的形式总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教训,可作下次备课的借鉴。这也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过要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陌生的教材要求备课,熟悉的教材也要求备课,年轻教师必须备课,老教师也要备课,信息技术教师应为自己立一条戒律:“不上无准备的课”。

初二信息教学反思10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许多《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学着做”、“试一试”、“动手做”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讲(或边看书)边操作。教育部20xx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可以明确的说,《信息技术》教学,必须在机房进行。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1.“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初一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2.“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前后“任务”之间能有一定的联系是比较理想的,但不要强求,否则也会加大难度。任务是手段,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一般不提倡设计一个统领全局的“任务”,而是要注意由点到面,逐步介绍各知识点。一开始先让学生有所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适时地加以概括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例如,学习“保存文件”的内容时,一开始可以让学生把输入的文章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操作较为简单,不会难倒学生),这时不必过早引入“文件夹”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后,再介绍“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了。

3.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大家都知道,感性经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概括出其规律性的知识,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结论,让学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初二信息教学反思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指导学生检验信息,获得信息,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

1、倾注爱心,培养学习兴趣

2、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信息技术的信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面带微笑使学生的心情放松、消除紧张,也不仅仅是自然地运用语言来组织教学,通过视觉交流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赞许地点头、恰当的表扬、肯定的眼光、得体的手势等都有会给学生以愉快的鼓励。教师爱学生并充分信任他们、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也就会信赖老师,就会积极地参加到学习当中。

3、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教学中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及各章节知识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作用及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地位。通过生动、具体、感染力强烈的学习需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生活在信息时代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奇感转发转移到学习上来。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教学中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情况,要处理好和学习的关系,特别要抓好学生那种群体的“两头”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在和谐的气氛完成教学任务。<

《初二信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