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19:23:20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5篇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

课标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课标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概括三角形的概念;第二次,画三角形的高。事实上,这两次小组合作学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许多同仁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毛瑟顿开,我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情况需要小组合作?

在教学三角形的概念时,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概念显得有些多余。因为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认识简单的图形,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三角形的图形印象,能辨别出三角形,对于三角形这一概念有的仅仅是一些模糊的认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达不到,很难将概念表述清楚,即使让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也难以达到教师想要的目标,这一环节的设计显得十分牵强。作为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模糊,再到清晰的认识过程。对于学生的要求适中,不能操之过急。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主要是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发挥作用,实现1+1>2的效果,使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思考二:小组合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教学三角形高的画法时,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积累了画高的感性经验,但是三角形特别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仍然是教学的难点。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十分必要。从实际情况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说一说各自的想法,而是学生在辨析中把握画高的正确方法,使思维不断得到修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它的作用不容忽视,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能量无限,就看我们如何去开发、去利用。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2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和理解。而上过这节课后让我有了以下的一些反思:

上课前我先画了两个三角形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说1)这是一个什么图形,(2)如果要画这样的一个图形,需要注意些什么?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一画,边画边想要注意的地方?通过学生说出“线段” 和“围”,从面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这样有利于学生借助直接经验,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在第一学段学生已初步认识过,此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为此,还出示了一组含正、反例的图形让学生辨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角形概念。此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边画边想、组织交流、引导概括三角形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落实了本节课重点的教学。总的来说,本课在课前看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学习了一些引入的方法,但从教学过程看,学生还是遇到一个难点:在下三角形定义时,学生根据刚刚写出的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特征,很容易定义三角形的概念为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当教师根据学生的定义出示错例时,学生很难确切地表述出“端点要相连”,这时我还是应借助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概念的表述,再在黑板上出示三条线段根据概念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概念中“围成”、“相邻端点相连”这两个条件的必要性,只有具备了三点才能真正围出三角形。这时,对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才到位。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3

老师们,又一届秋实杯晒课,因匡老师女儿马上面临高考,所以我被迫冲到前线。当初因为时间的不确定,所以只有把内容尽量选在后面,且不会与其他内容发生太大冲突。当真正准备完这节课的时候才发现,这节课概念多,知识零碎,不容易讲好。这一课,知识目标比较清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内部的高”。当时展课后雪梅就在说这节课的容量太大,可能要上完内容很难,下来后我也在思考,究竟怎样取舍才合适,不过最后的结果却是哪一块都没有省略,似乎省略了哪一块课就不够完整。这与我的个人性格有关,一遇到选择性的问题,我就有些障碍。所以最后这节课还是没能上完,遗憾!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这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我做到了:

(一)组织有效“活动”,促进学生理解。

(二)“探究”式学习方式。

课的开始,我出示了一些世界上有名的建筑,一些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建都有三角形,或者整体造型近似于三角形。一反面激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从而顺势揭示课题。

对于“三角形的概念”这一知识点,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其机械的记忆,而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首先,让学生试着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且在画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接着观察自己的三角形有哪几部分组成?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只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就是三角形?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前两个三角形的判断得出三角形是封闭图形,所以“相邻的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通过第3、4个图形总结出三角形必须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里重点强调,“三条线段”“围成”。这时,孩子们就在自然而然的观察中自己总结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下一步,“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的理解及画法”,首先给三角形取名字,然后学习“顶点和它对应的边”。对于高的理解,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在四年级上册时,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和梯形的高,所以本课学生对于高的认识是有基础。

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判断哪幢别墅是长颈鹿的家,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接着,为了让学生清晰的展现原先思考中对高的表象,我出现了三幅三角形ABC不同的高的画法。在对比判断中使有点模糊的高的表象清晰起来。然后再让学生看看书中对高与底的解释,使文字与图结合起来理解。但这些还不够,由于学生之间阅读理解的差异性,我又以最直观的方法——电脑演示画高,达到使所有学生都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如何画高这一目的。最后,让学生在自己刚上课时画的三角形上画高,运用一人画,一人看的方式,让同桌的同学互相学习, ……此处隐藏7954个字……跃课堂气氛。

2、定义:(2)通过“火眼金睛辩一辩”的开展,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和相互交流后(在学生不同说法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老师适时用反例引导纠错),为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做好铺垫。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较好体现。让学生在主动、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字母表示法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看展示的那么多三角形不易区分,师生共同经历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并以此为契机引出下一个环节比高矮。

4、高的教学

通过“比一比,两个三角形”给三角形比高矮,生动形象引出三角形高的概念,激发学习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1):上台找高共同小结定义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新旧知识的之间联系,学以致用,便于更好利用知识迁移学习新知。

(2):自主学习,验成果,通过学生试画,教师直观演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认知冲突、自省中提升认识,体会高的依存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定义和掌握高的画法,有效突破三角形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五)、练习:加深巩固画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高。

(六)、找一找,拉一拉

通过让学生两次拉的亲身体验感受四边形和三角形不同的特性,在操作实验中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又通过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七)、全课小结:帮助系统梳理知识,回忆强化所学。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本节课上课的效果还不错,但是我让学生试着找高完成后,学习画高后没有更正,这是一点不足之处,应该让学生及时订正。

一、是三角形有三条高,高不是唯一性的,两个三角形在那里比高矮这个情境设计有问题,如果设计成某动物住房子能住下吗?的情境就会好一些,这是这节课的硬伤。以后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知识的严谨性。

二、有的老师下来提出需要把特点和概念的教学进行颠倒一下,我觉得就学生的认知而言,他就是先去关注事物的特征的,在逐步细化找出概念,有所分歧,我觉得值得探讨一下。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3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知识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还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由于三角形的高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可以将画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经验和四年级学习的过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经验都迁移过来,降低画高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侯,力求用足用活本课教学内容,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

4、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尝试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4

为了更好地探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突破重难点的研究,本节课属于原始课堂,没有采用任何现代化教学手段,仅仅使用传统黑板和教具来实施教学,看看重难点的突破情况怎么样。

本节课主要学习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底和高,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置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性,难点是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本节课我还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创造合理的情境让他们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处产生体验,从而来掌握知识。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学习,如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2)学生自主探究和课本定义学习相结合,因为不管是三角形的定义还是三角形的高,我都让学生先自己尝试、探究进行归纳,同时条件有限,只能教师给出定义后,再让学生在进行理解。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三角形的高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抽象到三角形中来,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单纯直接从定义出发来学习三角形的的定义和三角形的高,学生未必能不能深刻体会它们的含义尤其是高的定义,并还能理解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一点在本节课上未能达到应有效果的,而且在整节课中与学生的互动非常少,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归纳还不够,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注意和加强。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5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使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让学生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捏住对角用力拉,再用四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再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较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二、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探究。在上课前让学生每人剪一个任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三条边的长度。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数据,进行板书,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有什么发现,从而得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度和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两个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感知、体验,经历了探索数学知识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使了学生的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重教师“讲”知识,轻学生“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把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了实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深刻性、广阔性可以得到锻炼。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