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29 07:10:15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1

我们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刚开始实行自评时,我担心孩子会给自己所有评价项目都给优秀,通过实践,其实孩子们是很公正的。在给自己评价的过程中,他们会客观地审视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还需要改进。如有一个叫杨箭的小男孩,上课爱说小话,做小动作,到每周五小结时,他在“你能遵守课堂纪律”这项给自己打了“较差”,还有一个学生平时发言声音较小,他就在“回答问题”方面很客观地给自己打了“差”。

通过开展自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自己有了比较全面正确地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公证、客观的自我反思的品质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评价是评价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小组评价使学生能够自我约束,相互督促,当别人提出自己的“不是”时,他也许会感到不好意思,甚至辩解,但他肯定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地改正错误。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文中,这一课有三个不同语气的句子:

“美丽的小路不见了。”──陈述句。

“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疑问句。

“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感叹句。

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情,有一个学生读最后一句感叹句时,没有读出感叹的语气,当别的同学指正时,他感到很不服气,认为自己读对了,让对方读一边,大家评比,最终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把强烈的感叹语气读出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达到了朗读的要求。

当然,在朗读上,还有不少的同学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读”的好坏,当老师听了他们的评价与自己有出入时,便产生了困惑,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多维的,头脑是灵活的,他们的观点有些跟成人是不同的,这时该如何评价呢?若以自己的答案为标准,怕伤及学生的自尊心,这恐怕就要灵活多变了,让学生多读,小组之间多议,师生共同研讨,来确定一个标准。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2

《美丽的小路》是一篇较为生动的童话故事,写了鸭先生门前小路的变化,让学生懂得整洁美好的环境能让人们心情舒畅,要爱护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在教学时,我分为“美丽的小路——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又回来了”这三层进行教学,重点进行几句话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丽的小路变脏了,是大家乱扔垃圾、破坏环境造成的。从而在读中理解,在理解后读得更有感情。课后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谈谈本课教学的优势、不足及今后措施。

一、优势:

1、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在教学中,媒体与学科很好地整合,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花花绿绿、鲜花盛开的小路;垃圾遍地,苍蝇飞舞的小路;憨态可掬,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感情的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兔姑娘、鸭先生、鹿先生去感受事物,去朗读课文,心灵受到熏陶。

2、以读为本,自读自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摹仿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语感联结了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代替了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学生的表演是那么贴切、自然。这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3、开放实践,合作交流。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产生了疑问: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小鸭忽然一拍脑袋,小鸭忽然领悟到了什么?我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合作交流“垃圾从哪里来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又体现了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整合,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二、不足:

1、对于阅读课文教学来说,我的教学设计还是过于细致,面面俱到了。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时间稍显不足,没能更好地体现阅读教学的特点,即以学生多读多说为主。

2、由于时间紧迫,最后的“环保小卫士环节”没能让学生好好发挥,没能进一步加深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三、措施:

1、课堂教学要有取有舍,要舍得放手。

深入研究教材,在教学设计时便考虑好取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及时点拨,而不是为完成教学过程代替学生分析思考。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着手,设计不同的教法,把学生引上自己去理解课文的轨道,使学生自主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首先是要启发学生乐于质疑,"欲求真智,必先疑之",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凡事都创根问底。在学生想不下去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坚持到底,再给时间让他们思考。

2、加大朗读力度,重视读的训练,在读中感悟。

尽可能地增加学生朗读的机会,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有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书实践中逐步读出情(情感),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品析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陶冶。教学中,应加大“读”的力度,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朗读去积累,让学生们从亲自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3

课改后,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参加课程实验后,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力求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本课,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读一读

“爱读书,多读忆,读好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非常乐意地去读书呢?为了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我采用了“自由读、欣赏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中去。

二、记一记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 ……此处隐藏8836个字……了“干”,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避免此类问题再出现。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起到引导作用,而孩子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引导中,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及动手能力。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13

课改后,语文教师该怎样教,学生该怎样学,参加课程实验后,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实践中我领悟到: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力求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

教学本课,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读一读

“爱读书,多读忆,读好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非常乐意地去读书呢?为了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我采用了“自由读、欣赏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中去。

二、记一记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很多环节我都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学生在表演中学会生字,懂了课文。课文表演完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想像表演的内容:“原来爱在小路上散步的其他小动物(蛇、公鸡、猴子等)也来到了小路上,你就是其中的小动物,看见美丽的小路不见了,你想说什么呢?注意了,你们的表演要尽可能地和课文中的不一样,这可有点不容易,先想一想,想好了,你就举止手,我请你来演一演。”此

时,我感觉到:学生的表演欲望达到了高潮,个个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真正快快乐乐学语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本课的朗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大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准确读出语气,不能做到有轻有重,没注意到停顿,有个别后进生甚至还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在识记生字时,只选择一些简单的生字来记,对于个别较难记的生字(如“鼻”“鹿”等字)无法识记,没能在“记”上动脑子。

3、在“演一演”这个环节中,有些胆子小的同学不敢演,没能进入角色之中。

改进措施: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强朗读训练,注重语感训练,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录音朗读,提高朗读水平。

鼓励学生课外多识定,并运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14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三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置的:

1、认识“先、鹿”等14个生字;

2、抓住描写“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等的语句,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在识字教学上,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学生自学生字,通过听录音、圈生字、自读生字等方式让学生对生字有初步的理解;第二步:请几个读得比较好的小老师上台带领孩子们认读生字。我发现由小老师领读的效果比老师领读的还要好,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第三步,出示字卡,通过开火车、随机抽取字卡等方法巩固孩子们的识字。

在教学课文上,我把课文分为“感受美丽的小路——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又回来了”这三层进行教学。而在第一课时上,我把重点放在“感受美丽的小路”上,重点进行几句话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小路的美丽。

在教学此课时上,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识字教学上

1、我分三步进行识字教学,但是每一步的过渡语不够自然,从而导致各个环节不够紧密,有时让学生没能及时反应过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2、在小老师环节上,我请的是两位读得比较棒的孩子,这样虽然能够强化孩子们的识字,但是并不能帮助我及时发现尚未掌握生字的学困生。如果我能够在全班都读得好的情况下,再请一位读得不好的学生上台读,一来可以纠正该学生的读音,二来可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避免犯错。

3、在识字上,我是先让孩子读准每一个字音后,反复强化之后再让孩子连字成词得读。对于第二学期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把生字再深化下去,多读一些词组,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拼音上。

二、课文教学上

1、在指导朗读上,我没能引导到位。在引导学生读出小路的美丽时,我出示一张图片便让学生来体会美丽,这样有点牵强,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语言渲染,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孩子想像后再引导孩子读出小路的美丽。

2、在课文理解上,我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从而错失了很多好的课堂生成资源。例如我问孩子小路怎么样时,我的答案是“美丽”,但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很臭”。这说明这孩子是有认真预习课文的,但是如果我能够按照孩子的思路,顺着他的话说下去,反问“为什么你觉得小路很臭,它是不是一直都这么臭”而来进行课文理解,相信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我还需大大地努力。

3、备课不够充分。1、没能准确地帮助孩子们理解“鹅卵石”等词的含义;2、预设课堂容量较大,导致在课堂快结束时有一些问题匆忙解决,甚至是老师自己自问自答了。

三、关注学困生的力度还待加强。

备课时,心里要装着学习困难的孩子,并且在课堂上应该多让那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15

一、亲近文本,走进文本。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我多次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如:初次与文本对话,我结合课文插图,并通过自由读,指读,评读,让学生感受小路的美丽。再次与文本接触时,我让他们与生活联系,读读议议,再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表演等,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这样,通过朗读感悟,体验激情,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在一次一次的碰撞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二、走出文本,体验生活。

语文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让学生充分感知了文本之后,我们再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如: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是哪里来的?结合校园环境的保护、家乡创卫工作等,让学生课内外结合,学习与生活结合,从文本中走出来,去体验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懂得美的环境需要大家保护,还生发出作为一个小学生,一个社会公民,应爱护环境的强烈责任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其中,学生情感也得到超越升华。

三、利用板书,深化内容。

本课教学围绕“美”进行。从看图感受、朗读感悟“美”——读读演演体会“不美”——读读做做明白如何找回“美”。特别是大写的“美”,从板书——到擦去——重新板书,这样,使课文条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不好的行为可以破坏美,失去美;而好的行为能够保护美,创造美,让思想教育深入学生心髓。

《《美丽的小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