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6 14:13:11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5篇)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叶母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林春曹老师的讲座,感觉那是多高的境界。林老师把上课分为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海是山,看水还是水。自问自己在何境界,自己有没有能力修炼三重而得道?

晚上发现自己备课有三个步骤,因为肤浅,谈不上什么境界。写出来只是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与批评,贻笑大方了。

前三年我备课,都是先通过各个途径收集别人的教案,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浑浑噩噩,唾沫横飞了三年。

这一学期听了一些讲座,越发对自己不满意,一直在别人的精神营养哺育下能成长成什么样子呢?就想自己的课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渐渐地养成了备课三个步骤的习惯。

以《荷叶母亲》为例。

首先,熟读文本。我翻开这一课,细地读,慢慢地品,每有感悟便圈出来,写出来。一遍再一遍地读,以前早就翻参考资料了。《荷叶母亲》这篇文章读读,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歌颂母爱的文章。文章的重点是从第四节到最后;“我”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发生着变化,这些都不是很难。稍微要揣摩的是文章的1、2、3节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作用似乎不大,去了也行,了不得有点铺垫作用,这也不是太难。让我感到意外发现的是这篇重点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为什么会加上第六节的第一句:“对屋的母亲唤我,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的旁边——”经过考虑,这句话是多么的重要。我认为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我”坐在母亲旁边与红莲在荷叶旁边是何等的形似;第二、“我”被母亲唤回来是因为外面下雨了,母亲怕我淋着,这和荷叶护花何等神似;第三、如果这句话删去,那么后文对母亲的歌颂显得太突兀了。简单的一句话有如此作用,冰心真是独具匠心啊。我在这里着重做了标记。

第二步骤很简单,还是和原来一样,搜集别人的成果,来消化,增强对文本的解读,学习别人好的上法。当我对《荷叶母亲》感觉凭我的认知能力再难有新的发现时,我的同事要把这一课作为公开课,听了她对文本的解读,感到汗颜,又虚心地沉下心去学习了一下。

最后一步是取舍的阶段,文章可讲的那么多,我到底讲什么?能不能够给学生留下印象。也就是我们王主任说的“走得进去,出得来。”《荷叶母亲》最后我就围绕夜晚看莲,“我”的心里变化及原因是什么?其中穿插了第六段第一句能不能去掉这样一个问题,然后直接过渡到最后一段,教给孩子借物喻人的方法。

以上是我现在备课的三个步骤,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2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散文诗的特点,以品析、感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主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是一节课总会有一些瑕疵,现总结如下:

1、与学生互动不够。

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

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本文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肖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3、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4、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

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读并说出其妙处。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本文典雅优美的意境。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本文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堂课星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从而在以的坐教学中再出的略。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3

《荷叶母亲》新入选教材不久,可借鉴经验甚少。又因为其本身短小易懂,故而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删繁就简,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细读,含英咀华,辅以朗读示范、美图欣赏,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构思、语言、情感三美。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 ……此处隐藏9417个字……围,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文本,为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搭建了很好的桥梁。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部分注重了朗读的运用,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研读文本、质疑探究部分,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于学生由于能力的差异,我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方法,更提高了能力。拓展延伸部分,我选择了与文本一致的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形成性练习部分,我既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通过小片段的练习,锻炼了学生赏析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引导和熏陶。

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

1、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设想符合文本要求和学生实际。

2、教学目标的设计注重一学生为主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主体都是学生,注重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

3、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的方法及技巧都做了要求及指点,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及自由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4、多媒体的使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

不足之处:在这浓浓的亲情氛围之中,教师的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用精练优美、饱含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效果一定更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再次是展示的画面较多。学生诉说的时间较少,特别是拓展延伸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抒发对父亲的热爱之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安排到写作之中,许多学生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4

《荷叶。母亲》是人教版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体以亲情为主。《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物抒情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托荷赞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还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一个学生个性化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校“一学二导三练”的教学模式的指导,对于《荷叶。母亲》,我设计的上课思路是首先出示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来设置。接下来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自学练习部分。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出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关键字词,例如:菡萏、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5

从9月25日接到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通知的那一刻,思绪就没有停止过:指导老师张登林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治学严谨,学富五车。我的教学内容应该选什么?如芒在背、诚惶诚恐。文言文教学易操作,流程清晰。要不上文言文,可细想容易与其他学员“撞车”,最后还是放弃了。前几天淮北市文明创建“省级”检查,我准备道德讲堂“六个一”流程的材料,眼前一亮,驾驭相关母爱、感恩的主题材料,不正是我的强项吗?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读本中选择了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

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

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所以精心架设桥梁,四架桥梁的有效构建,让每个教学环节无痕的跨越。

过渡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情感。)

过渡二: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

过渡四:各位同学,我们师生一道借助“听读、自读、研读”这三座桥梁,明确了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

2、应变、调控得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精心准备的拓展阅读——《那片竹》,因为时间的关系选择了放弃,用一段富有情感的语言结束了本文的学习。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内容只有九个字,但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容——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荷叶与母亲没有出现在一个水平线上。当第四个环节——研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回答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板书内容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出现在黑板上,与教学内容同步,无画蛇添足之嫌。而且用红色的粉笔把

九个汉字包围在“心字型”之内,与文本主题吻合。本节课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板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助本次备课、课堂教学、议课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教学中的短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摒弃虚浮,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关注生命的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殿堂!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