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内数的加法说课稿

时间:2024-05-22 19:23:19
5以内数的加法说课稿

5以内数的加法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以内数的加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5以内数的加法说课稿1

【教材解读】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31-33页

2.课标分析:

新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教材《5以内的加法》这一主题,重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学具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主动探究学习,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3.教材分析:

走进花果山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呈现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4.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因为孩子年龄比较小,虽然以前接触过计算教学的加法算式,会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不太理解加法的真正意义。我根据教材的编排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鉴于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落在“加法意义的理解”上。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对数的游戏:用手指表示数的组成。

2.说分成和合成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展示的机会,培养孩子大声说,认真听的好习惯互相欣赏的好品质。同时也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梳理数学信息。

通过提问:孙悟空的老家在哪儿?引入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用两条数学信息来描述一种事物。如树上有3只小猴子,岩石上有2只小猴子等。

2.提出加法问题。

课件出示只有小猴子的信息图,让学生说出有关小猴子的两条数学信息。让学生猜小朋友可能提什么问题,引导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设计意图:以花果山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整体到部分的信息图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整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建立加法问题的语言模型。

引导学生把小猴子的两条数学信息和提出的一个数学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后先说给同位听一听,再进行全班交流。

2.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法的意义。

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几只小猴子?”是什么意思。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及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明确:一共有几只小猴就是把树上的3只小猴和岩石上的2只小猴合起来。

3.逐步抽象加法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片代替小猴子来摆一摆。根据学生的讲解,教师在黑板上贴圆片展示摆的过程,并把两部分圆片圈起来,说明:一共有几只小猴就是把3和2合起来。

4.构建加法的算式模型

通过谈话:把3和2合起来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加法算式:3+2=5。教师重点讲解加号的写法。学生读加法算式。教师让学生结合图意说一说2、3、+、5各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在说两条数学信息和提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说的时间,在说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加法的语言模型;以“一共有几只小猴子?”是什么意思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可以写出加法算式,进一步理解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建立起加法的算式模型。】

四、回归情境,拓展应用

1. 解决桃子的问题

(1)出示桃子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一说桃子的两条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让学生把桃子的两条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3)学生说出加法算式。

(4)让学生结合图意说一说算式中得4、2、+、2各表示什么?

2. 解决有关小鸟、小朋友和小花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1)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物体,用两条数学信息和一个数学问题来说一说,然后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独立完成后说给同位听。

(2)全班交流:分别让算式不同的学生进行汇报,并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都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回归情境解决问题,既是对第一个环节学生所梳理信息的回应,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法的语言模型和算式模型进得到了很好地巩固。】

四、联系实际,内化新知

1.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填写算式。

(1)指生说一说小兔子和小蜜蜂的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3+1=4 2+3=5。

(3)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摆、说、列中巩固加法的语言模型和算式模型,编故事让孩子的想象力任意驰骋,让枯燥的加法变得无比鲜活、婀娜多姿起来,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算式的神奇,体验数学的价值所在。】

2. 趣味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童话式的数学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找师傅,让学生在计算中了解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既熟练了学生5以内数的加法的口算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理解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回顾梳理,总结提升

谈话: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总结:

1.把两个数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

2.认识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培养概括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并用到我们学习的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衔接起来。并通过编故事活动,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信息传达给了学生。】

5以内数的加法说课稿2

各位老师大家好:

大家好!

我执教的课题是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下面我结合多媒体的演示谈谈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流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课标要求:

知识技能: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

数学思考: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标解读:

“掌握”是描述过程的行为动词,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核心概念是“运算技能”。主体是学生。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在理解加法意义的基础上,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感受与同伴交流的乐趣;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儿童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为素材,创设了“来到花果山”—“小猴摘桃”—“野餐”—“野餐结束”—“游水帘洞”—“小猴分桃”—“小猴跳水”—“小猴学钓鱼”这一系列情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本节课教材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花果山”构成“情境串”,情境里又包含生动活泼的现实活动,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喜悦,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信息窗一《5以内数的加法》是在学习了第一单元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本单元接下来要学习的减法做铺垫。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有序观察信息窗时,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语言表述不完整。而且本节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加法,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其实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一些数学故事里已经对加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正确的口算出结果,这节课只是原有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深化。

通过课前检测,我们发现,5以内数的分成,学生在幼儿园已掌握,学生的正确率达到88%;对5以内的加法计算已经有56%的正确率。但对加法的意义理解还是不够。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5以内的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评价任务设计:

1、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摆一摆,算一算)检测(目标一)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目标二)体会算法多样性的达成。

2、解决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和信息窗中的其他问题检测(目标一)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3、基础巩固练习和拓展提升练习检测(目标一)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和(目标三)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主要教学过程:

在新课之前,我利用有节奏的拍手游戏复习5以内数的分成,为新课做好铺垫。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环节我以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信息窗—花果山,在此我注重指导学生从上而下有序观察,会表达“天空上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这样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趣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此环节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共有几只猴子?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数一数的方法。教师肯定,手口一致的点数。引导学生借助学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摆一摆,体会加法计算的优越性。这里考虑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好动又好玩,理解能力以直观形象为主所以提前准备的学具有小圆片、小棒和数字卡片,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希望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可能(1)用一个小圆片表示一只猴子,摆出5个小圆片;(2)用一个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引出算式2+3=5,这里对于孩子们想出的不同办法都给与肯定与表扬。

利用算式2+3=5,认识“+”号,通过让学生介绍各个数字代表什么来理解加法的意义。教给孩子正确的读法。依据第一个问题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2一共有几只小鸟?课件出示小鸟的图片,先让学生自主解决,列出算式。然后展示交流,最后教师评价。在整个探究新知过程中,学生在小组探索、动手操作中获取了知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这样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就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其中包括基础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练习,基础巩固练习包括解决信息窗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说一说图中的信息,然后选择一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将算式列在作业纸上。挑选列有不同算式的学生交流。

接下来将“枯燥”的计算练习用学生喜爱的故事及游戏形式出现,首先小猴子愿意作导游,带我们游览花果山的风景。花果山不但有很多水果,同样也是鸟的王国,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现在一共几只小鸟?解决完这个问题然后继续向前走,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3只小鸟,现在一共几只小鸟?这里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完鸟的问题再逛逛花果山里的苹果园(口算)只要说出苹果上算式正确的得数,就能得到又大又红的苹果,此题进一步巩固了算法。

摘完苹果就轮到展示我的收获:画一画、填一填。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进一步理解了算理;故事继续进行,就在展示自己收获的时候,一只小猴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让学生编数学故事,列式计算。然后马上追问你还能讲出哪些“4+1=5”的故事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整个练习环节淡化了“练”的痕迹,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同时给每个学生参与机会,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四、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本节课小结时让学生反思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等等。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逐步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希望给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5以内数的加法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