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

时间:2024-08-22 10:42:07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1

首先,我对本课内容分析如下:《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一、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二、关于教法: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预计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投影展示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展示古生物图片,完成知识目标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认识诗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联想想象,描画化石所呈现出来的奇幻图画。

第二课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诗歌的内容。查找资料,写一篇介绍恐龙的短文,提倡用诗歌的形式。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例,说一下具体的课堂实施

五、教学程序:

一)提前布置好预习:

1)划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会读会写。

2)熟悉课文。

二)精心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是生命信息的演绎,叙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三)投影仪展示准备的字词,完成知识目标一,检查掌握情况。

投影电脑中的关于古生物的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注意领会。然后指学生朗读。

(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多发现朗读时的优点,给予鼓励。至于他们的不足,课外私下交流)

提出问题:找出诗中哪两节结构相近?它们在内容上,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五)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分成几个探险小组,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分组讨论,看哪一组想象合理,奇异,描绘的优美动人。(采用分组讨论,提出要求:各组推举一名代表,集中表达本组意见,只要有出色的地方,带头鼓掌,为他们的表现。)

六)总结: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中去慨叹、遐思,这更多的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2

教材分析:

本课特点: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会出现什么天气;重点介绍了怎样看云识天气,从两个方面来看:看云;看云上的光彩。最后说了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本文介绍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云的名字较多且容易混淆,学习时,搜集信息是重要步骤;本文结构清楚严密,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学习写作方法也是一个重点。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内容以科学探索自然为主题,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与兴趣。这一课时本书的第一篇说明文,要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掌握一定的说明文阅读方法。

学生分析:

说明文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注意身边的说明文,理解说明文的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都很强,对什么都充满兴趣,在学了本文后,可以引导他们每天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对课文,搜集信息不难,但是要概括大意并有条理地归类,对学生来说有些难。语言赏析环节,学生对比喻、拟人等手法已经很熟悉,但是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些修辞在说明文中的名称和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峰峦、预兆、轻盈、匀称、崩塌、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搜集、筛选信息,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

……此处隐藏19802个字……。这两部分教学在学法指导方面体现了教、

扶、放的一个过程。通过对8种云介绍顺序的讨论,学习分类说明这一显著的写作特点。“云的光彩”部分作为机动内容处理。)

五、课堂练习:选词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体会课文用词准确,说明事物生动形象的特点,指导学生课后摘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为下节课领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做好准备。)

六、作业:

1、摘录课文中用词准确和生动形象的句子。

2、练习看云识天气,轮流发布天气预报。

3、以小组为单位,用分类说明的方法,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

(整体思路: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教学启示

得:创设了学习情境,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面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较为扎实。

失:理清课文思路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一班7分钟,二班12分钟),学生阅读勾画的学习过程也有些慢,后面“雨天云”部分学习没有全部完成,课堂练习部分有些匆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布置作业。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有些高,学情分析做的不够深入;二是说明学生在把握文章整体的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欠缺,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别。这也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是按内容来编排的。《看云识天气》属于科普说明文,具体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它和该单元其他四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一样,反映了语文和科学的关系,体现了新教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编辑理念。

(二)三维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教学目的和要求,再联系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三维目标(屏幕显示)。

(三)重点难点

考虑到《看云识天气》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说明文,阅读此类文章,学生会无从下手。于是,我决定从文章结构入手,将重点确定为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把说明文和记叙文紧紧衔接起来。十一二岁的孩子,对种类繁多的云可能会眼花缭乱,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

二、说教法

新课标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此,我准备用自主合作为主要教学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营造和平、民主的教学氛围。

三、说学法

当然,学生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人,教学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所以,我打算让他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教学中,我还会引导他们领悟和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四、说过程

基于以上考虑,我准备用以下七个步骤(屏幕显示)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这七步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既有阅读上的要求,又有方法上的提示指导。

(一)导入

上课开始,用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导入,神机妙算的军师诸葛亮看云识天气,料定三日后必有大雾。我再不失时机地插入导语,几句简短的话,吊足学生的胃口,让他们跃跃欲试,顺利地过渡到下一环节:默读。

(二)默读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认知的办法,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勾画句子,训练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抓住“最基本的经验”来概括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突出教学重点。这些句子提纲挈领,在文中既是中心句,又是总起句。于是,水到渠成地总结出阅读与写作的一般规律。

(三)精读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决定有重点地精读。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圈点勾画,进一步了解各种云的名称、形态及其与天气的关系。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也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阅读最可宝贵的品格。于是,我决定采

取一个大胆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第四五六自然段,梳理清云或光彩及其与天气的关系,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又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我设计了成果展示,让学生相互启发补充,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进一步的探究开辟了道路。

(四)品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因此,在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之后,又安排了品味语言这一环节。“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语文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通过对语言的品味,达到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目的。所以,我又安排了仿写。同时,我还准备有的放矢,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来的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服务。

(五)演读

在熟悉了各种各样的云彩之后,我准备采用更个性的办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自预报天气,真正突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个难点,并且带给他们心理上的肯定,活动空间上的拓展和思想上的放飞!21世纪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成为真正主体的课堂,而“说”恰恰是他们充分发挥个性,表达思想的方式之一。他的课堂他作主!“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打算给学生展示一段可视材料,看一看预报员是怎样从人文角度进行天气预报的。之后分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给了他们思维驰骋的空间。

(六)总结

最后,让学生漫谈收获体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七)作业

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我还要告诉学生,学习不能满足于课本,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语文。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调动自己的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谚语。真正达到“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美好境界,让课堂架起通向生活的桥梁。

五、说板书

课堂是一个信息不断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板书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浓缩后提出的精华。这则板书(屏幕显示),选择了文中的关键词语组合而成,文字简洁,学生通过它能联想到整篇课文内容,便于抓住要领,形成整体认识。

六、说反思

新教材不强调文体的学习,而强调学生阅读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有意淡化说明文这一体裁,让学生用记叙文的思维模式去阅读说明文。为了增强直观性,我特意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云图片,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背景。当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说明文应该具有时代的气息。可设计加工文章结尾的训练(“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的兴趣。从以往的教学中,我看到了不足,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找到了补救的措施。让我以此自勉吧!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